资产证券化在处理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中的应用

VIP免费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章 绪论
本章阐述了论文选题的理论背景和现实背景,选题意图并指出研究的意义所
在。在简单说明各国对资产证券化的研究比较的同时,确立自己的研究思路和研
究方法。
§1.1 选题背景
§1.1.1 选题的理论背景
伴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及 2006 年金融业全面开放的逼近,外资金融机
构正在逐渐介入我国金融市场。他们直接带来的金融创新业务,使我国的金融业
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挑战与竞争的压力。如何借鉴和引进新的资产经营方式和
经营理念,探索并寻求切实解决中国金融系统内部存在的不良资产已经成为我国
金融理论界的紧迫任务,与此同时,我国宏观经济优化金融机构、改变金融环境、
提高融资质量也需要资产证券化这样一种有效的金融工具在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
积极的作用,本文正是在这一理论背景下展开我国资产证券化的研究的。
§1.1.2 选题的现实背景
金融创新是我国金融业内部发展的客观需要。我国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比例高,
蕴藏着巨大的风险。在 1999 年剥离了 1.3 万亿不良资产之后,2003 年底我国的不
良资产仍为 24406 亿,占全部贷款比例的 17.8%,而国际上正常水平的银行不良
资产率一般在 5%以下。为了在 2007 年以后国有银行在与外资银行强有力的竞争
中继续占据有利地位,央行提出了确保到 2005 年年底不良资产率下降到 15%左右
(戴相龙 2002)。目前我国对不良资产的处置方式主要有:政府注资、债转股、债
务重组和由各商业银行自助消化处置等。前几种方式在处置不良资产过程中起了
相当大的作用,但显然注资、债务重组、招标拍卖、打包出售、债权转让等方式
面对不断增加的不良资产还是不能满足金融业尽快降低不良资产比例、提高自身
竞争力的现实要求。同时华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周兆生认为,解决不良资产的最优
模式是“先急后缓”即最优的不良资产率下降曲线是一条减速下凸的曲线。(不良
资产下降的最优路径问题可归结为给定时间内使相关损失最小化的问题。)而银行
自主消化不良资产的过程是“先缓后急”,因此不能寄希望于仅靠银行微薄的利息
差利润来消化不良资产而应该有所突破,大胆创新,利用证券化等方式来获得某
资产证券化在处理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中的应用
-2-
种外部援助增强其处置能力,从而加快不良资产的处置,提前回收现金,在最短
的时间内化解银行系统危机,为银行的改制赢得宝贵的时间。这也是本文选题的
现实背景。
1) 如何加快处置国有商业银行的巨额不良信贷资产,是当前金融改革进程
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专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建设特色中
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银行业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接
轨的需要。目前我国的主要商业银行虽也建立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
自我发展的经营新机制,但由于历史的、体制的及其他方面原因所形成的“一逾
两呆”不良信贷资产却成为阻碍银行业进一步改革的桎梏,“一逾两呆”所形成的
资金占压已严重影响了国有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和资产规模的良性发展,影响了银
行的经济效益,也给银行经营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同时也极大的削弱了商业
银行的货币创造功能,制约了政府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因此,化解
不良巨额信贷资产已成为目前金融改革中亟待解决的最为迫切的重大课题之一。
2) 在我国当前传统的融资方式下,金融市场上资金的流向取决于资金需求方
的综合资信水平,而这有可能导致资源配置的失当,而资产证券化可以改善这一
状况并进一步扩充资本市场的资本规模,从源头上最大限度地防止银行不良贷款
的产生。
因为,尽管资金需求方所拥有的资产质量良莠不齐,但这些资产获取资金支
持的能力却都由资金需求方的综合资信水平决定,优质资产和劣质资产的“竞争”
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不了,也就是说资信水平较好的企业所拥有的劣质资产可能会
比资信水平欠佳的企业所拥有的优质资产获得更大的资金支持,这显然是一种资
源配置的失当。资产证券化作为以资产预期收益为导向的融资方式,可以优化金
融市场上资源的配置。具体说来,在证券化的情形下,资金的流向直接地取决于
对于证券化资产的收益预期,而与原始权益人的综合资信水平关系不大,资产层
面上的竞争由此得以实现。资产证券化能够扩大资本市场的范围和规模。作为一
种全新的融资方式,它一方面可以增加融资渠道的多样性、降低融资难度,扩大
资本市场范围;另一方面可以增加投资者投资方向的选择性,促使更多的投资者
参与资本市场的投资活动,从而使资本市场的资本规模得到扩充。
3) 随着国际上商业银行普遍表现出来的非中介的发展趋势,快速提高银行的
盈利能力愈发显得重要,而通过将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可以提高其总体盈利水平。
因为证券化将未来到期的贷款本息转化为现在的现金资产,在负债不变的情况下
增加了投资资金,使银行可以选择新的、收益更高的投资项目。这样既增强了银
第一章 绪论
3
行资产的流动性,又提高了信贷资产的质量,还可以通过参与资产证券化带来相
关的服务收入。
4)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的主要矛盾是内需不足,发展资产证券化可以促进消费
信贷的发展,有利于增加内需,为国有商业银行消化不良贷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
境。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除了我国的民族传统外,国内消费信贷的落后也是其中
相当重要的一条原因。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表明:消费信贷的发展程度直接
关系到汽车、房地产等大件消费品产业的兴衰。据统计,美国 2003 年底消费信贷
中仅汽车贷款就达到了 14 亿美元,占总额的 5.1%,消费信贷的发达直接刺激了
美国国内需求,使其经济近年来一直高速增长。我国在尝试发展消费信贷时,遇
到的一个主要难题就是消费信贷期限长,流动性差,占款多,使得基于提高资本
充足率的国有商业银行在开办消费信贷业务时不得不小心翼翼,顾虑重重,这样
势必使消费信贷的难以得到大的发展。如果能够利用资产证券化技术,无疑会大
大加速资金流动,扩大进一步发放消费信贷的能力,必能使我国消费信贷尽快发
展成熟起来,并直接拉动消费需求,改善宏观经济状况,使国有商业银行更有效
率地处置不良资产。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1 选题的目的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盈利减少、风险不断增加、流动性下
降的症状,商业银行依靠传统的存贷手段获取利润的作法己日趋困难,银行资本
金增长缓慢,影响了银行的经营效果和竞争实力,而金融交易的高风险性又对商
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和资本充足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有这一切,都要求国有商
业银行审时度势,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金融经济形势,大胆改革、锐意创新、积
极探索处置不良资产的新手段。本文的研究在于达到以下的目的:1.揭示资产证券
化对于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特别是使国有商业银行走出其“存短贷长”的困境,提
高其竞争力所具有的重大意义。
2.寻求和设计适合我国国情的商业银行的资产证券
化方式。各国在进行不良资产证券化时面临的宏观经济环境、金融法律制度、资
本市场发展程度、债务清偿法律制度以及政治环境、社会观念等各不相同,因此
资产证券化方式也要体现出针对性来。3.通过论述资产证券化在工行宁波的试验,
指出了在构建资产池和设计证券产品时需要完善的几个方面和需要相关政法部
门、司法机构提供明确的行政和法律程序上的指导甚至权威性司法解释的几个法
律条款。4、指出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在资产证
资产证券化在处理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中的应用
-4-
券化的同时必须同时对企业体系进行根本的重组。我国和其他转轨国家一样,金
融体系的不良资产主要都源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银企关系,因此在向市场经济转
轨的过程中必须将其转变为市场经济下的银企关系。否则,即使证券化将不良资
产的存量消耗掉,还是不能阻止新的不良资产的产生,从而导致不良资产的治而
不愈甚至恶化。
§1.2.2 选题的意义
西方国家特别是欧美资本市场上资产证券化的成功发展实践告诉我们,许多
金融问题的解决在于金融创新,金融创新不仅使金融业在不同时期面临的各种困
难得以有效的缓减或消除,同时也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层次上促进了信用经济的
发展。研究并实施不良资产证券化这种金融创新做法,必将对我国金融业的改革
和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1) 资产证券化具有为资本市场提供新的投资和融资渠道,增强资本的流动
性和重新分配与证券化资产相关的风险的能力,因此有助于正在进行改革的中国
金融体系——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改善存贷结构不尽合理的状况,而且资产证券
化变现的资金还可以提高其资本周转率和流动的效率。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
贷款总额到 2004 年6月底已经达到了 16631 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 13.3%,而
且这两个数字还在呈上升趋势,高额的不良资产在直接导致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和
财务状况恶化的同时也使得资本充足率难以符合国际 8%的标准。而资产证券化中
的分母政策能使他们更有效地运用资本,获得更高的资本充足率。如下表 1-1:
表1-1发起人资产负债表分析 单位:百万美元
发起人资产负
债表
证
券化前
证券化后
发起人 SPV
证券化后
发起人 SPV
资产
100
49
51
89
51
负债
91
41
50
81
50
资本
9
8
1
8
1
债务/资本比率
5.1
50
10.1
50
10.1
合计:10.1
合计:14.6
表中发起人将其资产负债表中的大部分资产进行证券化了。证券化后,发起
人剥离资产,偿还债务,财务杠杆率大幅度下降。但随着发起人开展新的融资业
务,增加负债,增加了资产,财务杠杆率很快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而 SPV(SPV
是指由发起人或独立第三方为资产证券化的目的而专门组建的实体。通常该实体
第一章 绪论
5
在法律上具有独立的地位)的财务杠杆率非常高,资本得到充分利用。当发起人
开展新的存款和贷款业务后,发起人和 SPV 的联合杠杆率上升到 14.6 倍。同样的
资本规模(9 百万美元),支撑的资产总量由 100 百万美元扩张到 140 百万美元。
2) 资产证券化这种结构性融资突破了传统性融资方式对企业自身资信能力
等限制,使优质资产和劣质资产凸现出了在获取资金支持方面的差异,从而促进
了资产之间的优胜劣汰,金融市场上的资源配置得到了优化,因此资产证券化这
种高效率的融资方式必然会给改革中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带来活力与竞争力。
3) 通过研究并实施不良资产证券化,可以促进债券及其二级市场的活跃,
刺激消费需求,从而达到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目的。在国外,资产证
券化最早就开始于住宅抵押贷款。因为它具有高质量的担保物所以也是最典型和
庞大的资产证券化品种。美国 2002 年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占整个房地产抵押贷
款的比重就高达 72.6%,而美国房地产抵押贷款占商业银行贷款总数的 30%以上。
资产证券化不但可以使商业银行避免因资金周转不长而陷入困境也把贷款的风险
分散到了众多投资者身上,使银行的收益风险比大大提高,必将使房地产抵押贷
款业务这一消费信贷的重要方面得到长足的发展并以此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
展,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4) 通过实施和研究不良资产证券化,设计开发新的金融工具有利于深化我
投融资体制改革。我国现有的资本市场迫切需要多元化的融资工具来满足各个层
面的要求。目前,对我国的非金融机构而言,可供选择的融资方式不多。据中国
人民银行提供的数据显示,仍然以银行贷款为主。而资产证券化可以为这些非金
融机构特别是首先因《公司法》和目前有关企业债发行管理程序而不能发行企业
债的企业提供一个直接进入资本市场的渠道,同时也给投资人一种风险和收益介
于国债和股票投资基金的选择,从而使得投资人可以优化其投资组合,提高投资
收益。因此有理由相信,不良资产证券化能大力促进我国的投融资体制改革,对
我国银行处理不良资产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1.3 国内外动态
§1.3.1 资产证券化的国外发展动态综述
关于资产证券化的理论最早可追朔到道格拉斯.C.诺思(Donglass C. North)
的新制度经济学和哈尔·M·马柯维茨的风险与收益理论。在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
框架中,制度创新理论是核心。制度创新只有在下列两种情况下发生:一是创新
改变了潜在利润,二是创新成本的降低使制度变迁变得合算。资产证券化表面上
资产证券化在处理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中的应用
-6-
是一种金融创新技术,但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制度创新,从证券化交易结构的设
计,产品的衍生,以及一系列突破性的发展,无不富含新制度经济学派理论的精
髓。同时,证券组合理论的创立者哈尔·M·马柯维茨在构建资产组合时指出,投
资者谋求的是在他们愿意接受的、既定风险水平条件下,使投资的预期收益最大
化(或在预期投资收益既定的前提下,投资风险最小化)。分散化是证券组合理论
的重要思想,即在不牺牲预期收益的前提下,降低证券组合的风险。另外,资产
证券化中以目标资产未来现金流为支撑的设计借鉴了预期收入理论。预期收入理
论认为,无论是贷款或证券的变现能力都是以未来的收入为基础的。即便是长期
贷款,只要有借款人的收入作保证,就不至于影响银行的流动性,它所强调的不
是放款的用途,也不是担保品,而是借款人的预期收入。
Zweig 认为资产证券化是一种新的融资工具,因为它是原始权益人降低风险、
多样化资产组合的一种新手段。Ocampo 和 Henderson,Scott 也指出证券化将融资
过程分解,将融资过程的不同阶段的不同风险分散,并由能够冲抵和管理这些风
险的机构承担,从而降低了系统风险,提高了金融市场的效率。Walid A .Chammah
则从法律角度研究了证券化的优势,包括提高资产的回报率、减少资本成本、提
供资金来源、资产负债匹配等(Norton and Spellman,1991) 。Schwarcz 指出,资
产证券化在西方国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是因为证券化引致的交易成本节省远远高
于其它融资工具。他还认为发起人证券化资产的投资报酬率小于其它融资方式(如
债务融资)的融资成本,因而资产证券化是一种具有成本效率的融资工具。
Schwarcz 的研究表明,资产证券化可使发起人摆脱对金融媒介(如银行)的依赖,
即金融脱媒,通过资本市场实现低成本融资。但资本市场融资不能完全取代银行
媒介融资,因为资本市场是不完善的。一般来说,证券化程度与市场的透明程度
呈正相关,不论从各个资产的证券化市场还是从证券化市场地理分布上看,都是
如此(Levis,2001)。资产证券化这种融资方式是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完美结合,
是间接融资的直接化,可以大大降低交易成本,从而增加了金融体系的效率。
BharatA.Jain 认为,证券化让所有的市场参与方受益:投资者因获得高收益证券、
流动性和多样化而受益,而发起人由于能够不费力地出售资产以及增强资金提供
能力而受益(Faboozi ,2001 )i。Lacobucci, Winter(2003)运用信息不对称模型说
明资产证券化可以降低代理成本,提高公司效率。他们用对经理人的激励效率(如
非工资部分补偿)作为代理成本影响程度的替代变量,检验了资产证券化与代理成
本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资产证券化能够有效解决代理问题。Arthro
Estrells 也对证券化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作了理论性及实证性的研究,认为对于
货币政策既定变化对实际产出的影响程度,证券化可能有重大效应。虽然货币政
摘要:
展开>>
收起<<
第一章绪论1第一章绪论本章阐述了论文选题的理论背景和现实背景,选题意图并指出研究的意义所在。在简单说明各国对资产证券化的研究比较的同时,确立自己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1.1选题背景§1.1.1选题的理论背景伴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及2006年金融业全面开放的逼近,外资金融机构正在逐渐介入我国金融市场。他们直接带来的金融创新业务,使我国的金融业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挑战与竞争的压力。如何借鉴和引进新的资产经营方式和经营理念,探索并寻求切实解决中国金融系统内部存在的不良资产已经成为我国金融理论界的紧迫任务,与此同时,我国宏观经济优化金融机构、改变金融环境、提高融资质量也需要资产证券化这样一种有效...
相关推荐
-
VIP免费2025-01-09 10
-
VIP免费2025-01-09 9
-
VIP免费2025-01-09 11
-
VIP免费2025-01-09 7
-
VIP免费2025-01-09 6
-
VIP免费2025-01-09 9
-
VIP免费2025-01-09 8
-
VIP免费2025-01-09 7
-
VIP免费2025-01-09 9
-
VIP免费2025-01-09 7
作者:陈辉
分类:高等教育资料
价格:15积分
属性:59 页
大小:813.98KB
格式:PDF
时间:2024-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