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证券市场监管模式的选择与创新研究

VIP免费
第一章 绪论
- 1 -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中国证券市场是以 1990 年和 1991 年上海和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相继建立为
标志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证券市场己经成为国民经济不
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证券业的飞速发展,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速企业制
度创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资源优化配置,完善融资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与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相适应,我国证券市场的监管工作也在逐步改进和完
善。1998 年12 月通过的《证券法》明确提出我国实行集中统一的监管模式,奠定
了证券市场依法监管的基础。
但由于先天的制度性缺陷和监管部门监管能力的不足,中国证券市场仍远没
有达到公平、公开和公正原则的要求,证券市场的违法违规行为仍然十分普遍,
并带来了大量的系统风险。而且,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还面临两个大背景:一是我
国已加入 WTO,面对金融市场发展的一体化趋势,我们面临的竞争压力加大;二
是我国进入国民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对证券市场的功能
发挥提出新的要求,市场的变化对监管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见,我国今
后证券市场监管工作不仅要考虑中国的实际,同时要兼顾国际证券市场监管发展
的趋势。如何加强对中国证券市场的监管,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促进市场的
公平和效率,是摆在中国证券监管部门面前的重要问题。因此本文选择中国证券
市场的监管来研究具有现实意义,而证券市场监管模式对于一国证券市场的规范
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各国和地区根据当地的法律法规体系和经济及证券市场
发育程度,形成了各具特点的证券监管模式,这对我国证券市场监管模式的选择
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同时,我国证券市场又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点,因此,有
必要对我国证券监管模式的选择及创新进行研究。
§1.3 研究目标
从证券市场监管理论出发,借鉴西方证券市场监管模式的演变,分析我国证
券监管模式在变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较发达国家与我国证券监管模式的各个
要素,分析了几种主要证券监管模式的融合趋势,最后构建出一个相对完善的监
我国证券市场监管模式的选择与创新研究
- 2 -
管模式,并提出了创新性的建议。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外学者研究综述
在制度经济学理论中,管制理论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以凯恩斯在
1970 年出版的《管制经济学》和施蒂格勒 1971 年发表的《经济管制论》为标志,
管制经济学作为经济学一门分支学科开始独立存在。
管制经济学主要分为主张加强政府干预的“公共利益论”和对政府干预持否
定态度的“俘获论”。前者肯定了政府干预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认为市场存在缺
陷,如果不实施监管,市场机制本身的缺陷会导致社会资源配置的低效以及收入
分配的不公平甚至经济的不稳定,通过政府管制可以纠正某些参与者的不公平和
低效率甚至无效率,使得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得以提高,社会经济福利得以改进。
后者则主要强调监管的成本和危害性,认为监管的代价是昂贵的,某些利益集团
为逃避市场竞争和保护自己的利益,寻求政府监管保护而进行寻租活动,使得监
管机构往往为某些行业巨头所控制,监管会越来越缺乏效率。
虽然一般管制经济学论著主要研究微观领域的公共管制,并未直接将证券市
场的监管作为直接分析对象,但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合理性的基本观点以及干预
有效性的分析同样适用于证券市场的监管,并且证券市场的特殊性使得证券监管
几乎成为最少争议的管制范畴。
20 纪世纪 70 年代开始的金融改革与金融创新的浪潮,证券市场在各国经济
以至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迅速上升,并开始逐渐以恒古未有的姿态左右着世界。
与此相适应的,专门针对证券监管的研究也逐渐增多起来。主要代表人物有施蒂
格勒(Stiglerm,George.j.)、卡恩(Kahn,A.E)、斯帕尔曼(L.J.Spllman)、卡
吉尔(T.F.Cargill、弗莱(M.T.fry)、加特(A.Gart)以及麦金农(R.Mckinnon) 等。
其中艾伦加特在其《管制、放松与重新管制》(Regulation,Deregulation,
Reregulation)一书中,从大量案例出发,详细分析了美国金融监管的历史演变,
包括对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从管制到放松,又到更高层次重新管制的过程。
而托马斯与吉里安的《八十年代的金融改革》(Financial Reforms1980s)则动态分
析描述了 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金融改革的动因、目的、进程等方面的问题。这两
部论著虽然都以美国的金融改革为背影 ,但却能折现出七八十年代西方国家证券
监管放松过程的总脉络。日本经济学家的铃木淑夫的《日本的金融政策》深入而
进细地描述和分析了日本 80 年代以来的金融改革过程。麦金农的《经济自由化的
程序》一书则分析了实行经济自由化应依循的顺序。对发展中国和经济转轨国家
第一章 绪论
- 3 -
金融改革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上述学者的论著主要是对金融自由化的研究,证券监管只是其研究的一个部
分,专门对证券监管进行研究的文献还不多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工作人员论
文、世界银行的有关研究报告以及亚洲开展银行的不定期刊物中曾有多篇文章涉
及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的证券监管的问题,但这些文章通常是针对某个或某几个
国家一方面的分析且比较零散。
§1.4.2 国内学者研究综述
国内学者借鉴了国外理论,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证券监管制度展开研究,
取得了很多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从市场建设的角度对各国证券市场监管现状进行描述
毕劲松(1993)1通过介绍证券市场的起源、构成和特点,介绍了美国、英国、
日本、香港、台湾等证券市场的历史和现状,对证券市场的发展趋势作了预测。
李早航(1999)2在全面描述、分析现代金融制度下金融监管理论的基础上,
通过对现代金融监管行为的国际比较研究,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中央银行金融监
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历史进程进行了必要的回顾与深刻的剖析,提出了科
学构建经济全球化知识化进程中 21 世纪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的理论设想和制度安
排。
周升业、吴晓求(2002)3系统比较了各国证券市场的监管制度,并对我国如
何完善该制度提出建议。
2.对证券市场现有监管制度的一个层面或多个层面进行剖析
赵锡军(2000)4通过对证券监管的比较完整和规范的经济学分析,从经济学
角度建立起一个关于证券监管的理论分析框架,从而得以弥补证券监管研究在经
济学理论基础方面的空白;并且结合证券监管实际,从经济学角度找到进一步改
善我国目前证券监管的思路。
郑顺炎(2002)5论述了我国规制内幕交易的本土制度环境、本土资源的现代化
等等,就证券的内幕交易规制的本土化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对我国进行的证券内
幕交易规制本土化改革具有指导意义。
何问陶,田晔(2003)6认为证券市场的信誉机制是证券市场持续和良性发展
1毕劲松:《世界主要证券市场概览》,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
2李早航:《现代金融监管》,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
3周升业、吴晓求:《海外证券市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赵锡军:《论证券监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年。
5郑顺炎:《证券内幕交易规制的本土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何问陶, 田晔.证券市场信誉机制的博弈分析.财经论丛,2003(5)。
我国证券市场监管模式的选择与创新研究
- 4 -
的前提条件,而证券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尤其是投资者和上市公司之间的信息不
对称严重阻碍了证券市场信誉机制的建立。重复博弈、失信惩罚机制以及投资者
教育是建立市场信誉的有效途径。
何问陶,路志刚(2005)7提出为增加证券市场监管有效性,一方面要进一步增
强监管的透明度,并加强舆论监督;另一方面,也需要适当设计激励机制,保证
监管部门的介入能够及时而有效。此外,建立一套评估证券监管工作业绩的考核
体系是提高监管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3.对证券市场监管的功能及内在结构进行实证与定性分析
洪伟力(2000)8从考察证券市场中的政府与市场关系这一视角入手,通过中
西方证券市场监管的比较,对证券监管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和全面的理论探索和
实践分析。
庄序莹(2003)9通过基于公共决策基础的经济学分析框架揭示了中国证券市场
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讨其可能改善的途径。
4.关于我国资本市场监管模式变革的理论
余晖(1998)10认为,“政府管制的研究,使我发现,在中国,政府管制不但
无补于克服市场失灵,反而更可能加重市场失灵”;
厦门大学黄世忠(2002)11等认为,应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独立监管模式,可
以成立一个类似于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的机构隶属于全国人大或国务
院来进行独立监管;
中国证监会首席会计师张为国教授(2003)12也列出了中国借鉴《萨班斯—奥
克斯利法案》的进度构想,将建立独立的会计监察委员会列为政府部门的长期借
鉴目标之一;
刘幌松(2004)13则认为,中国“应实施最严厉的上市公司监管制度”。
特别是最近一两年,各类报刊杂志对我国证券监管问题的讨论逐渐增多起来。
但这些研究大多仅从国内经济改革的现状出发论述证券监管,少有从监管模式与
证券监管的理论渊源、与经济发展阶段的关系、国外发达国家不同的证券监管模
式的经验和教训等方面进行系统而详细的研究。因此显得分析不够系统和深入。
周道许的《现代金融监管体制研究》一书,可谓是专门针对金融问题进行研究的
7何问陶,路志刚.加强对证券市场监管者的再监管——证券市场监管者与违规者的博弈.南方金融,
2005
(5)。
8洪伟力:《证券监管:理论与实践》,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年。
9庄序莹:《中国证券市场监管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年。
10 余晖:中国的政府管制制度,《改革》第 3期,1998 年。
11 黄世忠:市场、政府与会计监管[J].会计研究,2002(12)。
12 张为国:《信息透明度的制度建设》,2003。
13 刘幌松:《低效率股市投资理论及制度创新--中国股市投资和发展研究》,2004。
第一章 绪论
- 5 -
论著。但其研究侧重于具体问题的讨论,与本文的侧重点有很大的不同。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1.本文基于 2006 年基本完成股权分置改革及颁布新《证券法》的新形势下
的研究,运用了比较的研究方法,系统地研究我国证券市场监管模式。文章突破
了以往相关研究的制度环境和研究基础,探索新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对证券市
场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得出我国证券市场监管模式将更加合理化、高效化、制度
化。
2.本文从我国具体国情和金融环境出发,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借鉴与创
新相结合的原则,提出了完善我国证券市场监管模式的一些创新性的建议,并构
建了其发展的基本框架。
§1.6 本文的基本框架
第一章,绪论。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并对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
目标,国内外研究现状,创新之处及本文的基本框架作了说明。
第二章,证券监管模式的理论概述。阐述了证券市场监管的一般理论,证券
监管的必要性及证券监管模式的相关理论。
第三章,发达国家证券市场监管模式及其演变。对发达国家证券市场监管模
式作了具体的论述;阐述了西方证券市场监管模式的演变过程。
第四章,我国证券市场监管模式的变迁及存在问题。对我国证券市场监管模
式的演变作了具体的论述,得出中国证券市场是政府主动推动的结果,中国证券
市场监管逐渐从分散的,多头管理转变为集中统一的监管模式的过程。并且分析
了我国证券市场监管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五章,发达国家与我国证券市场监管模式的比较和启示。主要对不同监管
模式的国家与我国在证券市场主管机构的设置、立法情况、自律管理和社会中介
机构监督四个方面作了较为详细的比较分析;从中得出了一些启示。
第六章,我国证券市场监管模式的选择及创新。主要分析了几种主要监管模
式的融合趋势;并从社会经济原因、证券市场发育程度、证券法律制度、监管目
标体系四个方面提出影响证券监管模式的选择因素;得出我国集中型证券监管模
式的选择依据。同时根据前面几章的分析,提出完善我国集中型证券监管模式的
思路及创新的研究,最后,得出我国证券监管模式的框架。
第七章,研究的结论和局限性分析。
我国证券市场监管模式的选择与创新研究
- 6 -
第二章 证券市场监管模式的理论概述
§2.1 证券监管的一般理论
证券是资本所有权或债权凭证的通称,是用来证明证券持有人有权取得相应
权益的凭证。证券市场是以融通长期资本(通常指一年以上)为目的的有价证券发行
和交易关系的总和。
对监管的定义多种多样,D.Needham 认为,“监管是一个经济个体通过各种
手段试图有意识地影响另一个经济个体或者其他多个经济个体行为的活动。”
14Alan Stone认为,“监管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对经济个体自由决策所实施的强制
性限制。”
15B.M.Mitinick 认为,“监管是对某种偏离规则的行为实施的某种干预,
而对这种干预效果的评价则与人们在评价时所使用的价值体系有关。”16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监管的本质是以政府命令作为一种基本的制度手段来
替代市场的竞争机制,以确保获得一个更好的经济结果。因此,本文认为,监管
是指代表社会利益的国家、政府或其他授权机构,通过设定一定的行为标准、规
则或准则,对有关机构或参与者活动的合规性,进行的和专门的监督,以限制参
与者的行为不损害其他参与者的利益,或不产生有违公平公正的分配原则的后果,
并对不合规行为及其后果实施监察或处理。
证券市场监管是指政府及其监管部门以矫正和改善证券市场内在问题为目
的,通过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对参与证券市场活动的各类主体的行为所进行
的干预、管制和引导。
一般市场经济中对经济的监管由两类主体完成:第一类是政府授权的公共机
构,它们负责制定和实施各种规章制度;第二类的权力来自其成员对机构决策都
认可的各种非官方的民间机构或私人机构,出现违规现象并不造成法律后果,但
可能会受到机构纪律的处罚。监管主体不仅局限于政府机构一种,可以是多个不
同性质的监管主体同时并存。
§2.2 证券市场监管的必要性
从管制理论的角度看,证券业监管的产生是为了弥补和矫正证券市场存在的
各种市场失灵问题。具体来说,这些市场失灵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一下几个方面:
1.证券市场的外部性。外部性是指在具有不对称信息的经济中,一个经济行
14 D.Needham,The Economics and Politics of Regulation:A Behavioral Approach,Little Brown and Company,1983
15 Alan Stone,Regulation and Its Alternatives,Congressional Quarterly Press,1982。
16 B.M.Mitinick: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gulation,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1980。
摘要:
展开>>
收起<<
第一章绪论-1-第一章绪论§1.1选题背景及意义中国证券市场是以1990年和1991年上海和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相继建立为标志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证券市场己经成为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证券业的飞速发展,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速企业制度创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资源优化配置,完善融资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与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相适应,我国证券市场的监管工作也在逐步改进和完善。1998年12月通过的《证券法》明确提出我国实行集中统一的监管模式,奠定了证券市场依法监管的基础。但由于先天的制度性缺陷和监管部门监管能力的不足,中国证券市场仍远没有达到公平、公...
相关推荐
-
VIP免费2025-01-09 10
-
VIP免费2025-01-09 9
-
VIP免费2025-01-09 11
-
VIP免费2025-01-09 7
-
VIP免费2025-01-09 6
-
VIP免费2025-01-09 9
-
VIP免费2025-01-09 8
-
VIP免费2025-01-09 7
-
VIP免费2025-01-09 9
-
VIP免费2025-01-09 7
作者:陈辉
分类:高等教育资料
价格:15积分
属性:59 页
大小:581.35KB
格式:PDF
时间:2024-11-19